当前位置:鉴赏信息 >> 专题鉴赏 >> 详细内容页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发布时间: 2016/11/4 15:22:30

16世纪以降,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经济发达,商帆云集,吸引了众多的西方人士。他们想把自己在这神秘遥远的国度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向亲朋好友传递美丽而神奇的东方风情。为了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广州画师运用西方绘画技法,以中国风物为内容,绘制中西合璧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西方人。其中一种备受西方人喜爱的绘画是通草水彩画。

通草水彩画兴起于19世纪初,盛行于19世纪中,持续到20世纪初。其材质来自于一种当时广泛生长在南方的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民间工艺者把通脱木的茎髓取出,然后用锋利的刀切割成薄片。这些薄片不大,约为20厘米*30厘米或30厘米*40厘米。这种绘画材料在19世纪传入西方世界时,因其质地雪白,看起来与“大米”相近,被西方人称为“米纸”。 通草片表面松软而富有弹性,容易吸收墨色和颜料,在层层晕染的过程里,散发着透明而略带光彩的效果,非常适合绘制水彩画。

由于需要大量制作通草水彩画,一些著名的外销画家会设立自己的画室作坊,雇用一定数量的画工,充当学生和助手。这些画工实行劳动分工,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有的画工专门画树,有的画工专门画人物,有的画工则负责画房屋。因此,通草水彩画中人物衣服上的衣线、蝴蝶背面上的花纹清晰可辨。1848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记载在广州有两三千人被雇佣制作外销画,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名不见经传,他们只是依靠这门手艺赚取生活费,但他们的作品却成为了当时西方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

通草水彩画涉及的题材广泛,反映的内容丰富,表现了广州的港口风景,珠江船舶,百姓生活,节庆习俗,各行各业,戏剧表演等社会文化生活情景,也有司法刑罚、花鸟虫鱼等题材,可谓是“岭南版的清明上河图”。 画家在绘画时,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会多少带有一些想象,但想象的成分比欧洲人的作品要少得多,因此通草水彩画反映的清代广州风貌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这是在摄影术没有普遍之前,生动、写实反映清代广州百姓生产、生活状态的历史图册。

19世纪后期,西方人趣味的改变和摄影技术的普遍让通草水彩画逐渐失去国际市场。据相关学者研究,20世纪20年代,通草水彩画仍有生产和销售,但到30年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无法统计19世纪从广州销至欧美的通草水彩画的数量,但可以断定应该是巨大的。这些小巧易带、色彩鲜艳、描绘细腻的作品,展现了清代广州的芸芸众生,征服了西方人的眼球,向遥远的西方世界讲述了古老中国的故事,成为西方中国形象的一块底板。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白云春晓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江村暮归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荔湾文塔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梁家祠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珠江口

 

 

通草水彩画鉴赏(一)
    乡村风景

官方微信